合同外工程量怎么认定_合同外的工程量要签证吗

建筑工程合同外工程量认定与纠纷解决指南
一、如何确认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量
如果实际施工量超过合同规定,双方对工程量有争议,通常根据施工过程中的书面签证文件来确认。签证文件需要双方签字认可,这是最直接的证据。
我国法律规定,工程价款的结算首先看合同约定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说明,双方对计价方式有约定的,按约定结算。当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变化且无法达成协议时,可以参考当地建设部门公布的计价标准。
遇到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情况,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处理。这说明施工单位不仅要完成工程量,还要保证工程质量。如果质量不达标,可能面临返工或赔偿。
二、未签书面证明导致的纠纷
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:发包方口头通知变更工程,承包方要求书面确认却得不到回应。承包方为了避免关系恶化,往往选择继续施工。但到结算时,发包方可能否认这部分工程量。
这种情况提醒施工单位要注意证据保全。即使当时无法取得书面签证,也要通过其他方式记录施工过程。比如拍摄施工照片,保留材料采购单据,或者让监理人员作证。
三、工程变更引发的争议
工程变更包含多种情况,常见的有设计调整、施工方案变动、新增项目等。设计变更引发的纠纷最多,因为设计改动直接影响工程量和造价。
施工单位遇到设计变更时,应该立即办理变更手续。包括变更通知书、图纸修改记录、造价调整确认单等。这些文件需要双方共同签字确认,才能作为结算依据。
四、清单描述不清带来的问题
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,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。有些清单编制人员业务不熟,导致项目特征描述错误或遗漏。这会直接影响工程量计算和单价确定。
例如某装修工程中,清单项目只写"墙面涂料",但没说明是普通乳胶漆还是防霉涂料。施工时如果使用更贵的防霉涂料,结算时就会产生价格争议。这种情况需要参照行业规范来判定。
五、隐蔽工程争议处理难点
隐蔽工程指施工完成后被覆盖的工程,比如地基、管线预埋等。这类工程一旦隐蔽,后期很难查验实际工程量。很多纠纷源于隐蔽工程验收不规范。
法律规定隐蔽工程必须验收合格才能继续施工。但实际操作中,有的项目为赶工期跳过验收程序。这会导致结算时双方对隐蔽工程量各执一词。施工单位应该坚持做好每个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。
解决工程量纠纷的关键是做好过程管理。施工单位要养成及时确认、全程留痕的工作习惯。发包方也要规范管理流程,避免口头指令带来的法律风险。出现争议时,施工日志、会议纪要、往来函件等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。
当协商无法解决时,可以申请专业机构进行工程量鉴定。鉴定机构会通过施工图纸、现场勘验、材料检测等方式确定实际工程量。但鉴定程序耗时较长,成本较高,建议尽量通过协商解决。